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7-60岁,平均42岁,B组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1-58岁,平均43岁,C组 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4-61岁,平均41岁。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腰椎检查显示椎间盘膨出或轻中度突出可见椎间盘变性。所有病例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4-5突出45例,L5-S1突出18例。排除标准:严重心肺疾病及糖尿病;骨性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凝血功能异常。
1.2 方法
1.2.1 仪器 北琪射频治疗仪(RB-2000型),德国赫尔曼臭氧发生仪。
1.2.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于透视床上,腹部垫一薄枕。根据临床表现,确定责任椎间盘,行C型臂透视下定位,体表做标记。常规消毒铺巾。A组:脊柱中线旁开8-12cm为穿刺进针点, 1%利多卡因局麻,用150mm×9mm穿刺套管针在C形臂正侧位透视监视下进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腰方肌、腰大肌、纤维环到达靶点,在针尖进入纤维环约3-5mm 处退出针芯,将电极插入射频针管连接射频仪,阻抗显示在200~300欧之间,说明射频针在间盘组织。分别给以低频(2Hz、2mA)高电流和高频(50Hz、1mA) 低电流刺激,如在病变神经支配区域未见肌肉搐动及异感,可以推测针头裸露端 3mm范围以内未有神经通过或神经有髓鞘保护不会被损伤。射频热凝加温:分别调至60、70、80、85摄氏度,每次持续60s。最后调至90度治疗4分钟。治疗过程中会复制出原有的症状,靶点射频治疗结束后,沿着此穿刺路径C形臂线透视下继续进针约到达中央髓核位置后经穿刺针管分次缓慢向髓核内注射臭氧浓度60ug/ml量约10-30ml,最后将穿刺针退至纤维环外椎间孔处注入40μg/ml的臭氧5mL,术毕。B组在标记责任间盘处中线旁约0.5cm为穿刺进针点,1%利多卡因局麻后,用150mm ×7mm穿刺套管针在C形臂正侧位透视监视下进针,层次由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骶棘肌直至穿过黄韧带,此时回抽见无脑脊液则可注入空气或生理盐水,将硬膜囊推开后继续进针,穿过后纵韧带进入纤维环约3-5mm 之处,到达靶点,射频治疗方法同A组,治疗结束退针,术毕(椎管内硬膜外未行臭氧注入)。C组透视定位责任间盘后,在透视下同时进行安全三角入路和小关节内侧缘联合入路,使两枚电极针同时达到靶点,射频治疗步骤同前,射频结束后分别行椎间盘内臭氧消融和椎间孔处的臭氧注射,方法、臭氧浓度及剂量同前。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第四天腰腿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表示,0分为无痛,10分为最剧烈的疼痛。手术6个月后的效果评价参考改良Macnab评估标准判定疗效。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正常工作与活动。良:疼痛消失,能做轻工作。可:症状有所改善,仍存疼痛,不能工作。差:有神经受压表现,需行手术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所有病例穿刺过程顺利,均无血管、神经损伤。
2.2 临床疗效
各组均显示出逐渐降低趋势,在术前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四天及术后6个月,则显示C组优于A组及B组(p<0.05),而A组又优于B组(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其创伤小,出血少,效果肯定,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且对再次手术无明显影响[2],射频热凝术联合臭氧消融术亦是这种微创介入手术中一种合理的治疗组合[3],同一路径下完成两种方式的治疗可达到综合的治疗效果。臭氧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术既利用了臭氧的强氧化作用,消除椎间盘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达到了良好的化学减压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射频消融髓核组织、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纳,修补破损的纤维环,又从物理上降低了椎间盘内的压力。二者相互结合,可以起到互相协同的作用,此外二者的结合可以在同一手术入路中只使用一根穿刺针即可达到双重减压效果,不仅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也为患者节省了手术费用。取得好的疗效的关健是突出靶点的准确性,在此组病例中用的射频是单电极,结果显示单电极射频采用联合入路治疗对突出间盘的靶点可以做到更准确的消融,B组采用小关节内侧入路,椎管内间隙为保证安全未进行臭氧治疗,相对也影响了部分疗效。